“强基计划”不是自主招生的升级版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新时代教育需要回答的根本问题。
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指出:“强基计划”主要选拔培养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且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拔尖的学生,聚焦高端芯片与软件、智能科技、新材料、先进制造和国家安全等关键领域以及国家人才紧缺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
记者梳理各试点高校2021年“强基计划”招生简章发现,数学和物理并列成为开设高校最多的招生专业,华南理工大学等31所试点高校开设了“数学”或“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电子科技大学等31所试点高校开设了“物理学”或“应用物理学”专业;其次是化学和生物学,分别有26所和24所高校开设相关专业;随后则是哲学、历史学和汉语言文学(古文字学),开设高校均在15所左右。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农业大学依托作物育种和动物育种这两个生物育种发展方向,新增了“种子科学与工程”和“动物科学”两个“强基计划”招生专业。此举是为响应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打好种业翻身仗”。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委员钟秉林指出,“强基计划”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确定招生的学科专业,突出基础学科的支撑引领作用,重点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及历史、哲学、古文字学等相关专业招生,致力于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培养紧缺的高层次人才。
“基础学科人才的强弱对关键技术的突破有着决定性作用,正如任正非先生曾多次谈到,华为公司能在5G等关键通信技术上取得突破,靠的是华为700多位数学家、800多位物理学家和120多位化学家。”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专家组成员陈志文认为,“强基计划”将招生范围限定于基础学科专业,更着眼于国家对战略人才的需要,瞄准攻克“卡脖子”的关键核心技术,打通了国家急需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与培养两个阶段。
去年以来,部分自媒体和培训机构把“强基计划”称为“自主招生的升级版”“自主招生2.0版本”,并开展相关培训辅导。对此,陈志文说:“‘强基计划’首先是一个基础学科人才的培养计划,其次是选拔计划。培训机构在招生宣传中把‘强基计划’与自主招生作类比是误导,‘强基计划’不是自主招生的升级版。”
“自主招生政策的初衷是给具有学科特长的‘偏才怪才’提供一条特殊的招生通道,部分有学科特长的学生可以通过自主招生获得降分照顾,但学校在其就读专业上并没有过多限制。”陈志文提醒广大家长和考生,“强基计划”多是贯通培养且不能转专业,一旦选择就决定学生未来近10年的学业发展道路,不喜欢基础学科的学生千万不要因为社会培训机构宣传的“降分录取”而盲目报考,一定要想清楚自己想要什么。
这一观点也得到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阎琨的印证。阎琨和她的团队长期关注拔尖人才选拔和培养,对拔尖人才成长数据进行长期追踪,目前已对来自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6所高校的多名“强基计划”在读学生开展了访谈。
阎琨指出,自主招生政策的招生与培养两个环节一直缺乏衔接,所录取的学生难以获得与其学科特长相匹配的个性化培养。此前的一系列拔尖人才培养计划则更多聚焦人才培养环节,缺少向选拔环节的延伸。在她看来,“强基计划”超越了招生考试制度的定位,将人才的招生环节和培养环节相衔接。为保障选拔和培养的一致性和针对性,各试点高校“强基计划”招生简章都规定学生原则上不能转专业,破格录取的学生只能进入与其特长相对应的专业。
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指出:“强基计划”主要选拔培养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且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拔尖的学生,聚焦高端芯片与软件、智能科技、新材料、先进制造和国家安全等关键领域以及国家人才紧缺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
记者梳理各试点高校2021年“强基计划”招生简章发现,数学和物理并列成为开设高校最多的招生专业,华南理工大学等31所试点高校开设了“数学”或“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电子科技大学等31所试点高校开设了“物理学”或“应用物理学”专业;其次是化学和生物学,分别有26所和24所高校开设相关专业;随后则是哲学、历史学和汉语言文学(古文字学),开设高校均在15所左右。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农业大学依托作物育种和动物育种这两个生物育种发展方向,新增了“种子科学与工程”和“动物科学”两个“强基计划”招生专业。此举是为响应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打好种业翻身仗”。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委员钟秉林指出,“强基计划”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确定招生的学科专业,突出基础学科的支撑引领作用,重点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及历史、哲学、古文字学等相关专业招生,致力于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培养紧缺的高层次人才。
“基础学科人才的强弱对关键技术的突破有着决定性作用,正如任正非先生曾多次谈到,华为公司能在5G等关键通信技术上取得突破,靠的是华为700多位数学家、800多位物理学家和120多位化学家。”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专家组成员陈志文认为,“强基计划”将招生范围限定于基础学科专业,更着眼于国家对战略人才的需要,瞄准攻克“卡脖子”的关键核心技术,打通了国家急需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与培养两个阶段。
去年以来,部分自媒体和培训机构把“强基计划”称为“自主招生的升级版”“自主招生2.0版本”,并开展相关培训辅导。对此,陈志文说:“‘强基计划’首先是一个基础学科人才的培养计划,其次是选拔计划。培训机构在招生宣传中把‘强基计划’与自主招生作类比是误导,‘强基计划’不是自主招生的升级版。”
“自主招生政策的初衷是给具有学科特长的‘偏才怪才’提供一条特殊的招生通道,部分有学科特长的学生可以通过自主招生获得降分照顾,但学校在其就读专业上并没有过多限制。”陈志文提醒广大家长和考生,“强基计划”多是贯通培养且不能转专业,一旦选择就决定学生未来近10年的学业发展道路,不喜欢基础学科的学生千万不要因为社会培训机构宣传的“降分录取”而盲目报考,一定要想清楚自己想要什么。
这一观点也得到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阎琨的印证。阎琨和她的团队长期关注拔尖人才选拔和培养,对拔尖人才成长数据进行长期追踪,目前已对来自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6所高校的多名“强基计划”在读学生开展了访谈。
阎琨指出,自主招生政策的招生与培养两个环节一直缺乏衔接,所录取的学生难以获得与其学科特长相匹配的个性化培养。此前的一系列拔尖人才培养计划则更多聚焦人才培养环节,缺少向选拔环节的延伸。在她看来,“强基计划”超越了招生考试制度的定位,将人才的招生环节和培养环节相衔接。为保障选拔和培养的一致性和针对性,各试点高校“强基计划”招生简章都规定学生原则上不能转专业,破格录取的学生只能进入与其特长相对应的专业。